“北京是中國的首都,這里是中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交通中心……”火車車廂喇叭里響起這些話語時,北京就要到了。這細節留在許多人的記憶里。
首都北京,許多年是中國交通的中心。
世界普遍存在首都交通中心,鐵路是首都交通中心的重要內容。
從1897北京第一條鐵路出現到現在,北京鐵路走過120多年的成長歷程。筆者試從3個階段梳理這120多年的歷史:從北京出現第一條鐵路到新中國成立前的50多年、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末的50多年、本世紀20多年。
3個階段鐵道延伸、線路建設因為多種因素有著不同的特點,表現出不同的技術亮點。一條一條鐵路在不同的時代氣質不同地到來,也伴隨著這個城市鐵路沿線地域的發展和普通人生活的改變。
首都交通:天生樞紐
“條條大路通羅馬”——這個諺語說出首都天生是交通中心。
首都,常常是一個國家的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中心,由此帶來的交流、貿易需求讓首都也成為國家交通的中心。
交通中心是首都自帶的基因,從古到今形成得自然而然。火車到來后,大交通方式、成本低等優勢,讓鐵路在國內外首都交通中心形成中一直是主角之一。
1272年,今天的北京成為元朝的首都,當時的名字為元大都。一國之都是政治、經濟的中心,北京那時也是交通中心,但是沒有火車。
1897年,北京境內出現第一條鐵路;2021年,京哈高鐵開通。
世界普遍存在首都交通中心,在中國,北京鐵路是首都交通中心的重要內容。120多年的發展中,從北京出現第一條鐵路到新中國成立前的50多年、新中國成立到2000年的50多年、本世紀20多年3個階段中,北京鐵路有著不同的記憶。
2011年開通運營的,當時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長、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;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京廣高鐵;世界上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鐵路京張高鐵都是以北京為起點。
北京鐵路已經成為以智能化為方向、世界級的鐵路樞紐,今日美好場景面前,歷史值得回溯。
1897年至1949年的北京鐵路,涉及線路有京山鐵路、京漢鐵路、京張鐵路、京古鐵路等。
北京第一段鐵路
雖然有記錄說早在1865年,英國人在宣武門外建了一段鐵路,清皇室后來在皇宮花園建過一段1公里多的小鐵路,但那是用于展示和娛樂的鐵路,且都被拆除,不是面向大眾運營的實質意義上的鐵路。
豐臺在北京西南郊,現在緊鄰北京西四環,百年前,那里是遠郊寂靜的小鎮。1897年,津盧鐵路修至豐臺。為修建這條鐵路,晚清朝廷討論了10年。這是北京的第一條鐵路,也是中國最早的一條復線鐵路。
豐臺站伴隨鐵路到來,1897年6月通車后,蒸汽機車開始來來往往。
鐵路帶來的工業化氣息第一次在首都北京的遠郊出現,北京鐵路開始了童年時代。
1881年建成通車后,唐胥鐵路向北京方向延伸。津盧鐵路建成后,唐胥鐵路延展為后來的北京至山海關的京山鐵路。
這條鐵路慢慢向北方繼續延伸至東北,1898年10月修筑到今天的沈陽,名字變為關內外鐵路,后來又變為京奉、平奉、北寧……
名字的變遷,與日本占領東北三省的歷史同步,是家國破碎的另一份記錄。
數百米內兩個車站
當京山鐵路向北延伸而去時,在北京的南邊,盧漢鐵路北端盧溝橋至保定一段1898年開始修筑,1899年開通。北京的第二條鐵路干線——盧漢線開始“豆蔻年華”。
1906年,北京至漢口的盧漢鐵路全線正式通車運營,后來,盧漢鐵路改名為京漢鐵路。再后來,京漢鐵路延伸成京廣鐵路。
這一年,在前門數百米內能看到兩個車站:正陽門東站、正陽門西站。靠得太近的兩個車站讓出行的人糊涂,但是只有記住:西邊的車站,是京漢鐵路的,南下時用;東邊的車站,是京奉鐵路的,北上時用。
1909年,詹天佑主持修建的北京到張家口的京張鐵路建成,這是中國人自己主持修建的第一條鐵路。京張鐵路后來延伸到歸綏,被稱為平綏鐵路。1923年,平綏鐵路延伸到包頭,“長”成了京包鐵路。
1909年,京張鐵路北京端的起點是豐臺站,豐臺站成為京漢、京奉、京張3條鐵路干線的會合點。這是當時北京僅有的編組站,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之一。
城墻鐵路、“善人”鐵路
老照片里,沿著老北京古城墻的鐵路,是1915年修建的環城支線。由北京西直門站開始,沿北京城的北城墻自北向東,過德勝門、安定門、東直門、朝陽門到東便門站,全長12.6公里,是一條穿越城墻和市區的鐵路。
北京西邊的門頭溝產煤,齋堂是一個重要產煤區,出產的煙煤多用在蒸汽機車、工業鍋爐。從門頭溝到齋堂的門齋鐵路主要運煤,是北京早期的商辦鐵路之一。
門齋鐵路是“李善人”修建的,“李善人”不是一個人,而是天津的一個家族,幾代人都被稱為“李善人”。后來成為京門鐵路西段的這條鐵路,也有“善人”的品質。上個世紀中期,這條常常一天只有一趟客車的鐵路,是北京西面山里人進出城唯一的現代交通工具。
緩慢局促又“精明”
從第一條鐵路到來至新中國成立50多年,北京建成京山、京漢、京包、京古鐵路干線,通州支線、周口店支線、京門鐵路等一些鐵路支線,有前門、豐臺、西直門、永定門、廣安門、南口等20余個車站,首都鐵路網的基本骨架在歷史、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形成。
從1879年唐胥鐵路開始建設到津盧鐵路連通,再到北京至山海關的京山鐵路開通,用了16年時間。從1905年京張鐵路開工,到1923年全長800多公里的京包鐵路通車,斷斷續續修建了18年。
時代背景下,北京的老鐵路到來得緩慢、局促,建設時間常常需要10多年。
同時期,中國鐵路網可稱為樞紐的是北京、上海兩個主要區域,北京鐵路來得比較早,也較早形成了區域性初級鐵路樞紐。
即使多年之后再分析,早期北京鐵路在大地上鋪設的“鋼鐵骨骼”即鐵道線的走向,設計規劃也較合理,這份“精算”帶來首都鐵路網的好素質。